投稿前,别急着填那两位审稿人

晴韵凝 SET论文编辑与统计分析2025年08月07日 翁同学熬了两年,终于把第一篇 SSCI 论文折腾到了能让自己睡着的版本。导师拍拍肩膀:“冲一下顶刊。”他照做,打开投稿系统,一路填到最后一栏——“推荐两位审稿人”。脑袋一热,他写下两位在业内响当当的大牛名字:一位是某常春藤讲席教授,一位是领域顶会程序委员会主席。心想,名字够分量,编辑肯定满意。四个月后,拒稿信来了。意见写得客气,却句句戳心:方法没问题,但“缺乏理论贡献”“数据量不足”。后来一打听,那两位大牛实在太忙,直接点了“decline”。编辑只好紧急摇人,最后只拉到一位刚发第一篇论文的博士生。结果可想而知。翁同学这才回过味:推荐审稿人,不是写名人堂,而是给编辑“找人”的线索。合适,比名气更重要。第二次投稿,他换了办法:1.  先搜目标期刊近两年引用最多的关键词,锁定真正在干活的中青年团队;2.  再翻课题组主页,看看对方是不是在休假或刚接了大项目;3.  最后挑了两位发过类似方法、但还没当主席的副教授。这一回,审稿周期只花了六周,意见也中肯:补两组对照实验即可。两个月后,文章顺利上线。后来他跟师弟师妹开玩笑:“审稿人名单别写‘仰望星空’,要写‘能接住球的’。”如果懒得自己翻几百页主页,也可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团队——像 SET 这样的学术支持机构,就提供“审稿人推荐名单”服务:通过领域数据库与活跃度模型,帮你筛掉“太忙的大牛”,保留“合适且愿意审稿”的学者。翁同学后来回顾,若早点借助这类工具,也许第一次就能少走四个月的弯路。想让自己的论文少走弯路?把精力留给研究本身,把流程交给懂行的人。 复制以下链接,可了解更多有关SET的详情:https://set-pro.cn 您也可以发送邮件进行免费咨询(中英文皆可)  info@set-pro.c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