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期刊编辑打交道:一位作者的反思与建议

投稿信别写成“王婆卖瓜” 初次投稿时,这位作者把“novel、significant、breakthrough”等形容词全部塞进投稿信。三天后,编辑以“不符合本刊范围”为由拒稿,未送外审。事后回想,那封过度夸张的信件在编辑眼里几乎一眼即被识破。此后,他调整策略:先通读目标期刊近半年发表的文章,用一句话总结其核心关切,再说明自己工作的契合点。这一次,编辑回信表示“interesting match”,稿件顺利送审。 审稿意见:分门别类,逐条回应 外审结果为大修。两位审稿人中,一位要求补充实验,另一位指出引言叙事不足。作者先把意见打印贴墙,再分三类处理: 1.  技术类:补实验、补参考文献——完全照办; 2.  措辞类:如将“我们假设”改为“我们推测”——直接修改; 3.  观点类:针对“创新有限”的评价,作者未正面反驳,而是在讨论部分增加一句:“若未来引入……可能进一步提升精度。”既回应审稿人关切,也为后续工作埋下伏笔。 最终回复信共七页,附三张补充实验数据表。两天后编辑来信:“Revision accepted pending minor changes。”作者由此体会到,审稿人并非对立面,而是免费的高级顾问。 拒稿并非终点 最曲折的一次发生在去年春季。他向某顶刊投稿,两周后收到“Lack of novelty”的简短拒稿。冷静数小时后,他回信询问:若将……进行……这样的修改,是否可能重新考虑?出乎意料,编辑很快回复:“可尝试本刊‘XX’专题,截稿五月底。”作者连夜修改,赶在截止前投出,七月即获录用。 四条可复制的经验 如今,他偶尔担任客座编辑,读到作者来信时,常想起当年的自己。他总结出四条简单可行的做法: 1.  投稿信控制在一页以内,首句直接说明“为何选择贵刊”; 2.  无论审稿意见多么尖锐,先表达感谢,再逐条回复; 3.  被拒后可礼貌询问“主要问题在哪里”,多数编辑愿意给出方向; 4.  平日看到期刊征稿,顺手转发给同行;日后申请加急审稿,编辑往往记得这份人情。 作者与编辑并非对手,更像共同摆摊的搭档:一方负责把货品打磨到位,另一方负责把摊位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彼此体谅,合作才能长久。 复制以下链接,了解更多有关SET论文润色与统计分析的详情